日本是世界上的經濟大國、工業強權,在現代化的發展下,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取捨、科技與生態的平衡,要如何拿捏,我想不只是日本,更是地球村的子孫所要深思的課題。
妻籠是以前江戶(東京)跟京都之間往來的驛站之一。當時的交通要道稱為「中山道」,這條路上有69個宿場,可供商旅休息、投宿。然而因時代的變遷,鐵路的新建取代了舊有的道路,這些驛站也漸漸失去原有的功能,造成年輕人大量湧入都市,村子也逐漸趨於沉寂。
南木曾町博物館裡完整記錄了宿場時代的旅宿建築,這棟原址是在平成7年依照舊資料所復元重建的,在江戶時代,這棟曾是妻籠宿長官任職的地方,也就是給身份較高的官員所使用的旅宿,無論是房屋的格局和建材都比一般的旅宿來得講究,就像現今的高級旅館,所以參觀費用要¥700。
爸爸說有免費的民宅供人參觀,「免費」耶!………那當然是我們的首選囉!
這就是免費參觀的民宅「熊谷家」。
這好像是煮東西的地方吧!?不太像是廚房,大概是用來燒開水、取暖。這也不錯ㄚ!一家人在寒冷的冬夜裡,圍在火堆旁,一邊取暖,一邊閒話家常,倒也和樂融融呢!
妹子啊……你麻幫幫忙!規矩一點兒嘛!
小妹子,你也在拍我嗎?還是……..有發現什麼好玩的東東ㄋㄟ?
在妻籠,還保留著「步行」送信的郵差,注意看喔,他們手中拿著還是古老的紙傘呢………
這裡是郵局的一角,也是郵差伯伯辦公的地方。
妻籠街景
導遊小姐?在孩子們的認知裡,還不知道旅行要有導遊小姐呢,而且還要拿著旗幟喔……
這祖孫三人是不是頂「口愛」的ㄋㄟ………..
妻籠曾經因為經濟發展的理由,差一點被重整翻新,幸好當地居民發起城鄉造鎮運動,堅持保存江戶時代宿驛的原貌,地方政府也配合居民的運動一起規劃管理,經過多年的努力,終於在1976年左右,被國家選定為「國家重要傳統建造物群保存地區」。
更難得的是,當地居民不但保存了傳統的建築,也實際留有宿場町特殊的生活風格。道路兩旁連著整排的小商店、餐館、茶樓,存在於現代,卻又保留著古老,來到這裡彷彿做了一趟時光之旅,有種恬淡、與世無爭的感覺!
當地的居民制定「愛妻籠居民憲章」,不僅規定保護驛站內的環境之外,對於沿路的農地及山林,嚴守著「不賣、不租、不破壞」等三原則,以維護周邊的自然環境。在當地居民的共同努力下,妻籠遠遠走在法令的前面,變成日本傳統聚落保存的先驅,也帶動日本各地保留傳統聚落的風潮。
「What is it?」7歲的哥哥用他知道的英語請教老婆婆。
「啊……….」這可難為了老人家,東西太小,看不清楚啦…….
「…啊…….ㄙㄛ~ㄉㄟ ㄙ!蛋撥撥」 (撥)發輕音
有看過「裏日本-合掌屋」就知道,這兩個小傢伙問的東西就是──蒲公英。
謝謝老婆婆的教導,合照一張,做為紀念吧!
馬籠也是中山道其中的驛站之一,妻籠是第44個,馬籠是第43個。
我們是在下午抵達馬籠的,雨停了,這ㄦ的商業活動比妻籠多一點,我還看到有黑貓的宅急便貨車呢!也因此,我覺得妻籠的古味兒較濃。
我好愛這張照片ㄛ!我們家小妹子是不是最認真的呢!粉努力的做動作、擺possㄛ………
兩小無猜?
藤村紀念館,是用來紀念生長在此屋、明治時代著名的小說家詩人島崎藤村,他的長篇歷史小說《拂曉前》就是以故鄉馬籠作為舞台所撰著的,也讓世人有機會認識馬籠。
這好像是島崎藤村的題字吧!
和爺爺奶奶在此會合,拍張合照,為這趟懷舊之旅畫下句點吧!
他山之石,可以攻錯,只有人民的自覺,理念一致,目標統一,才能獲得外在的資助(如政府)。
這種自覺,我想源自於對這片土地的熱愛,感情有多深厚,力量就有多大。